夏季气温高、湿度大,且人们易贪凉饮冷,是脾胃虚寒加重的高发期。预防需从饮食、生活习惯、环境适应等多方面入手,具体措施如下:
一、饮食:避免寒凉,温养脾胃
拒绝 “生冷寒凉”:
夏季脾胃虚寒者需忌口的是冰镇饮品(冰饮、冰啤酒)、冰淇淋、生鱼片、寒性水果(如西瓜、梨、火龙果)等。这类食物会直接刺激脾胃阳气,导致寒邪凝滞,加重腹胀、腹泻、腹痛等症状。若想吃水果,可选择温性食材(如荔枝、樱桃、桂圆),且需常温食用,避免刚从冰箱取出就吃。
多吃温阳健脾食物:
日常饮食以温热、易消化为主,如小米粥、南瓜、山药、生姜、红枣、羊肉(适量)等,可通过食疗温补脾胃。例如,晨起喝一碗生姜红枣粥(生姜 2-3 片 + 红枣 5 颗 + 小米),能散寒温胃;炒菜时加少许生姜、花椒,可增强脾胃运化能力。
控制饮食量与频率:
夏季易因闷热导致食欲下降,但脾胃虚寒者需避免 “饥饱无常”,建议少食多餐(每日 4-5 餐),每餐七八分饱,减轻脾胃负担。同时,避免暴饮暴食或过量摄入油腻食物(如烧烤、油炸食品),以免阻滞脾胃运化。
二、生活习惯:避寒保暖,减少脾胃刺激
避免 “外寒入侵”:
夏季空调、风扇使用频繁,需注意腹部、腰部保暖,避免长时间直吹(尤其夜间睡觉,可穿长袖睡衣或盖薄毯护住腹部)。此外,尽量减少在空调房久坐,适当到常温环境活动,促进气血循环,防止寒邪侵袭脾胃。
减少 “寒凉行为”:
避免用冷水冲澡(尤其出汗后),洗澡水温以 37-40℃为宜;少穿露脐装、短裤,防止腹部受凉。若不慎淋雨或接触冷水,可及时喝一杯红糖姜茶驱寒。
适度运动,增强脾胃功能:
脾胃虚寒者气血运化较弱,夏季可选择温和的运动(如散步、八段锦),每日 30 分钟左右,促进脾胃蠕动,增强阳气。需注意避免在高温时段(正午 12 点 - 下午 3 点)运动,以防出汗过多耗伤阳气。
三、情绪与作息:调畅情志,保障脾胃修复
避免 “情绪伤脾”:
中医认为 “怒伤肝,思伤脾”,夏季闷热易使人烦躁、焦虑,过度思虑会影响脾胃运化。建议通过听音乐、冥想、与他人沟通等方式调节情绪,保持心情舒畅,减少对脾胃的无形损耗。
规律作息,给脾胃 “修复时间”:
夏季昼长夜短,但仍需保证充足睡眠(每晚 7-8 小时),避免熬夜。夜间是脾胃修复的重要时段,熬夜会打乱脾胃生物钟,加重虚寒症状。此外,午间可小憩 15-30 分钟,帮助恢复脾胃元气。
四、特殊场景:应对夏季常见 “伤脾” 行为
外出就餐注意:
避免频繁吃凉菜、冰饮、海鲜(性寒),若食用,可搭配温热食物(如喝热汤、吃生姜)中和寒气。
应对 “暑湿困脾”:
夏季多雨潮湿,易出现 “暑湿困脾”(表现为乏力、腹胀、舌苔厚腻),可适量食用祛湿食材(如薏米、红豆、茯苓),但需注意薏米性凉,脾胃虚寒者需炒后食用,或搭配生姜中和寒性。
通过以上措施,可从饮食、保暖、运动、情绪等多维度减少夏季对脾胃的寒凉刺激,增强脾胃阳气,预防脾胃虚寒加重。若已出现明显症状(如持续腹痛、腹泻),建议及时就医调理。